為什麼醫師會給予精神科病人抗癲癇藥物?
-------------------------------------------------------------
刊登於 消防電子報第284期
醫師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做為情緒穩定劑
------------------------------------------------------------
這是筆者在醫院執業時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為什麼我明明就是看精神科,而拿到的藥裡面卻有抗癲癇藥物(帝拔癲Depakine)?我又沒有癲癇!你們醫院是不是給錯了!」
的確,在醫院的藥袋藥物用途印著「帝拔癲Depakine(抗癲癇藥及抗痙攣作用)」,病人第一時間反應是不解,為什麼我要吃抗癲癇藥物?醫事人員也常常必須花費一番功夫與病人好好解釋。的確就字面上來看,「帝拔癲」似乎是治療有癲癇病人在用的藥物,但是否也會用於精神科的病人上呢?答案是有可能會的。
在醫學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是複雜的,包含了相當多的類型,我們大致可分成嚴重精神疾病、輕型精神疾病以及兒童青少年好發精神疾病幾類。嚴重精神疾病有如常聽到的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憂鬱症、躁鬱症、妄想症等等;輕型精神疾病常見的有如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等等 ﹔兒童青少年好發精神疾病問題則有如自閉症、過動症、情緒障礙等等;在這些種類之中,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兩者屬於常見的情感性疾病,病因主要是個體先天上因為遺傳、基因的問題比較容易發生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不平衡所致;躁鬱症英文為bipolar disorder,在醫學上稱為「雙極性情感精神病」,何謂雙極性呢?也就是此種病人外在會有兩種型態的表現,分為躁症與鬱症,一般而言病人在躁症期時會出現不尋常的高昂或快樂情緒,而且常變得狂妄,睡眠很少但仍然精神奕奕,常有不尋常的情緒高漲或嚴重的購物狂熱等等脫序行為產生;然而病人在鬱症期的時候,則會出現失去活力、憂鬱情緒、睡眠障礙、對未來沒有希望等意念及行為,較嚴重甚至會有自殺的意圖與行為發生。
一般來說,治療躁 鬱症 醫師會給與藥物控制,躁鬱症的藥物種類很多,包括有鋰鹽、抗憂鬱劑(如三環抗憂鬱劑、百憂解)、抗精神病藥物、鎮靜安眠劑(如Benzodiazepine類藥物),由於躁鬱症病人情緒的起伏在腦中神經的傳導與癲癇發作的型態類似,因此醫師也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如癲通、帝拔癲)來治療躁鬱症(雙極性情感精神病)的病人做為情緒穩定劑,研究證明可以有效減少病症的發作。所以下次如果有民眾看到沒有癲癇的人使用抗癲癇藥物可別以為醫師開錯藥了,因為有可能在別的病症也適合使用此類藥物。對於躁鬱症的病人需要長期的服藥以控制良好減少發作,為了藥物能維持固定的治療血中濃度,最好能夠固定服藥時間也不要自行停藥或間斷服藥,對於家中如果有躁鬱症患者的人,平時也應多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與關懷,這對病人的病情改善都會有很大的幫助。